白米木屐村

地名由來之說

之一、白米舊稱永春,地近深山,一溪流貫,移墾漢人居山下溪旁,築永春城(今永春 庫辦事處)守禦,分內外城,面積約二甲,靠台泥蘇澳廠一帶為內城。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記載,據傳道光年間,有林永春者,招募佃戶闢地墾耕,並從事採樵,因番害劇烈。五里亭在開發史上占有重要地理意義,據吳永華調查五里亭就位於永春蛙仔湖一帶。光緒二年,巡撫丁日昌奏,「又查該處生番,勢仍猖獗,福靖新到各營勇丁來市買米,回到蘇澳五里亭,被生番狙殺九名」。另有一說,即移民來自福建永春,晉安宮供奉主神張公法主聖君,即永春的守護神,晉安宮原建祠所在之「永春城」,位處白米社區內,為開闢蘇澳歷史最悠久之主母廟,為後已遷建於今蘇澳鎮蘇南里。 

「永春城」址現為台泥公司蘇澳廠員工宿舍區內,而該宮左側牆下,恭奉有「永春晉安宮蘇澳鎮開拓發起人先賢英靈神位乙座」所記「本宮奉祀張公盛均於丁亥年(道光七年1827)經蘇士尾、張光明先賢等由泉州齋清來台,於永春拓荒建祠奉祀……」。若依此而論則蘇澳、東澳、南澳之地名,在福建省都有,且地理形勢也多類似,是否移墾先民沿用內地之地名,也未可知。

之二、白米社區昆明路段的金面山麓間,為前清兵邊防重地,設立有砲台及駐軍營址(約二營兵力600-700人),從現今遺留古砲台及兵塚古墓可見一斑,從山上眺望,可鳥瞰秀麗的白米社區景觀,白米溪畔白石磊磊,無怪乎前清駐營守軍張家驥,遠視三面繞以高山之盆地如甕形,稱為「白米甕」。 

之三、相傳仙人為了辛勤終年仍苦無收獲的白米甕地區百姓,便在山腳下擺了一個石甕。每天會自動湧出每戶居民一家老小所需白米獲得溫飽。然而一位貪心的居民,為多得白米,於是在一個 夜黑風高的夜晚鑿開石甕,那知道裡面卻甚麼都沒有。傳說中醒覺世人:自助人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知足常樂。去私慾,才能細水常流。也為族群遷徙的艱辛及道出互助合作才能生存發展,共創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