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木屐村

文化資源

之一、清同治十三年(1874)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奉命開山撫番,鑿通蘇花古道,雖以國防需要為主,唯經濟、文化得以輸通。皆有諸多研究報告及立碑可考,其中義學碑係光緒元年,蘇澳庄民舖戶為感念羅大春倡辦義學而立。蘇澳鎮郡勢一覽:「同治十三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在開鑿蘇花古道當時,將銀五百圓托付宜蘭街進士楊士芳保管,並約定每年付利息一百銀圓,將該款作為設立私塾於蘇澳張公廟內」倡學義行甚為表率。當時蘭陽地方士林活躍,文風鼎盛,經由科考獲功名者不勝枚舉,欽差大臣沈葆楨譽之曰:「淡蘭文風為全台之冠」。 

之二、古砲台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游擊鄭雲泰在白米溪東側靠岸山丘所築,日據時代改建為神社(金刀比羅社)。

之三、本區寺廟林立如永安宮(國姓廟)、日月宮、玉尊宮、四面佛寺、福德廟、慈澳宮等,其廟會活動頻頻諸如大鼓陣、八家將、歌仔戲、跳鼓陣及大神尪等皆為盛事。另光緒十五年宜蘭聞人陳輝煌協台率子弟進入本區時所遺留之北管樂亦甚為風行。

之四、本區自先民墾荒種作稻米產業文化的傳承至今已漸沒落,唯傳統米食文化仍然盛行。另外本社區舊有產業因市場緊縮而凋零,如木屐、竹編等傳承之文化意義是值得重視的。「白米甕砍木屐,偷剉材山林捉」的地方俚語更為時代背景的辛酸道出了無奈。

區內之歷史文化遺蹟,如蘇花古道、清兵營盤、古墓及石碑等均為先人維持生存, 改善生活不斷經營創造而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唯因歲月之摧殘及後人愚昧漠視,目前僅殘存部份遺蹟亦汲汲可危,亟待我們研擬方案善加維護保存。